4月20日召开的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这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其中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发布会还强调,要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
“新基建”概念提出以来,其范围和建设就备受关注。从目前圈定的范围来看,“新基建”三个方面都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尤其是将创新基础设施明确列入范围,更是凸显了科技创新在“新基建”中的特殊使命和重要地位。
创新基础设施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休戚相关。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投入更多的资源,部署更好的设施。将创新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具有鲜明的导向和指向,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充分信任和殷切期待。科技强国必须要有“杀手锏”,随着创新基础设施的布局,不少领域将出现“国之重器”,在科技强国的征途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创新基础设施与现实需求高度吻合。某些领域的科技创新不断步入“深水区”,对于创新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通过“县道”“乡道”就能跑起来的“创新之车”,现在受“路面”所限,难以再行驶。将创新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通过有针对性地将“普通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普通动力升级为“核动力”,可以满足现实需求,为未来铺好路,搭好桥。
无论是从现实还是未来,将创新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范围会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前沿科技探索、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纳入了新基建的范围,是为了把创新基础设施布局得更好。如何才能让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依然是未来一项重要的考验。
创新基础设施的布局要超前,必须要认清未来科技革命的方向和重点,谨防不考虑实际需求和客观环境条件的一哄而上,否则可能会造成巨大浪费和巨大损失。
创新基础设施依然是新事物,不能照搬原来的布局、建设、运行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理念,以包容审慎的态度,为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所谓“乘数效应”。期待创新基础设施能够借着“新基建”的东风,在亟须领域、前瞻领域精心布局,形成雁阵效应,涌现一批“镇国之宝”,让“科技创新之车”高昂地行驶在“高速路”上。(龙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