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认识到,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生态文明,生活富裕但生态退化也不是生态文明,以一个极端代替另外一个极端是不可取的。
本刊记者/ 周仕凭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并确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不论在理论创新领域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的根本诉求为宗旨,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立足于现实国情。
建设生态文明可谓家喻户晓,作为普通公众,如何理解生态文明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好就是生态文明了吗?如何正确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怎么样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带着一系列问题,《环境教育》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
《环境教育》:作为普通公众,如何理解生态文明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周宏春:什么是生态文明?在我国的政府文件中,人们并没有发现其严格定义;但从相关文件的表述中,可以理解到生态文明的几层含义:
一是从“五位一体”出发进行延伸性理解。这样的理解是狭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作为我国一定阶段的建设任务来部署和安排的。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全局战略的高度,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做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时代统筹推进的总体布局和战略目标。
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的角度出发,很多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将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理解为生态环境保护。这样的理解不无道理,因为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政治问题。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二是从人类社会进步角度进行历史观理解。这样的理解是从文明层面来理解的,因而也是最高层面的理解;当然,从国际认可角度看,生态文明尚未成为国外学者的共识。生态文明,应该构成中国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种重要理念;因为生态文明已超越了生态环境保护内涵。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正是因为超越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内涵,因而需要国内学者做更多的理论构建。
三是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角度进行人与自然关系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定位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又将其定位于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历史上有许多文明古国都是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导致文明的衰落。“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的著名论断,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人是生态文明主体,社会文明决定环境状况;人类文明程度是因,生态兴衰是果。
从文化传承扬弃的角度进行理解。中国古代有着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蕴含着深刻的天人调谐思想和生态伦理智慧,“中”“和”“容”是典型特征:中庸之中、和谐之和、包容之容。《周易》中“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是文明的最早表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文明精神的高度概括。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于物质文明范畴;“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于精神文明范畴。中国佛教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认为一切生命既是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表现出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
当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理解。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式确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遵循。我们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的原则,不仅在口头上也在行动上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环境教育》:生态环境好就是生态文明了吗?
周宏春:很多人有这样的认识,但并不全面。一般地,人们很难依据生态环境状况来判断一个地区的生态文明水平。
首先,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创造了文明,而动物只留下遗迹。文明是社会进步程度的反映,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不仅需要良好的生存环境,更要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其中,精神文明对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世界上一些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很好,但由于物质生活十分贫乏,人们不得不“砍柴烧”,结果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加剧了贫困,形成“贫困—生态退化—贫困”的恶性循环。即人们还不能从环境状况推断出一个地方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结论。
其次,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一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科学论断就会发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里有个时间前提,即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否则这一论断难以成立。例如,地质学史研究表明,5000万年前的中生代,地球上植被茂盛、恐龙众多,但历史学家从来没有将那个时代称为文明时代。
有人以为生态文明建设仅是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提升,这是片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狭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国土空间优化、整治与安全;资源节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与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保育、修复与可持续承载等方面。实际上,空间布局、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科技创新、生态文化、绿色财税、绿色金融等,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环境保护只是狭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在我国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生态环境保护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但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仅仅看成是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提升。否则,生态文明建设就可能与其他建设相脱节。同样,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环境部门的职责,而需要几乎所有政府部门担负起相应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说,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体制和部门联动创造了条件。当然,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仍需要加强集成、协调统筹。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不要发展,不要的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要的是低消耗、高效益、高质量发展。发展不仅仅指经济发展,更不能简单等同于GDP增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等,都是发展内涵。如果不顾实际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将保护区无限扩大,会碰到一个问题:没有财政收入拿什么恢复或重建自然生态系统?因此,没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无从谈起;我们必须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握好一个“度”。照搬发达国家的环保优先,犹如“东施效颦”,会闹出笑话,甚至浪费资源和资金,这也是需要避免的。
《环境教育》:如何正确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周宏春: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安吉余村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将一句话变成了三句: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强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既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一地的发展,也不能只讲生态环境保护,守着“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讨饭吃。精准脱贫位列“三大攻坚战”之中,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兼顾。
用“倒U形曲线”(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解释就是:如果将发展比作登山过程,山还是那座山,在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绿水青山”的认识不同,愿意付出的资金,即支付意愿(WTP)不同,对自然开发保护的态度和做法也不尽相同。在登山前的山脚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绿水青山“不能当饭吃”、要“砍柴烧”、要填饱肚子;在登山过程中,由于饿怕了会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接近或登上山顶时,蓦然回首发现绿水青山的美轮美奂,意识到要保护生态环境,并探索用可持续的途径将之转化为“金山银山”。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兼顾。从发展角度看,强调发展的后劲,要立足当前,着眼于长远。如果将发展比作“接力赛”,每一代人就是接力赛中的一位“运动员”,前一位运动员要顺利地把“接力棒”递到后一位运动员手中而不能掉在地上或带来不必要麻烦。“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这层意思。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强调的是宁愿不发展也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因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很难。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由于不合理利用自然而导致文明消失的例子并不少见。例如,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等都湮灭了。古人云:“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这是人类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基本原则,否则会“坐吃山空”。从世界范围看,一些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提高环境标准来“倒逼”产业结构升级,这是一种发展规律,值得我们借鉴。
一些人“只谈绿水青山,不谈金山银山”,只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忽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也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生态文明,生活富裕但生态退化也不是生态文明,以一个极端代替另外一个极端是不可取的。
《环境教育》:怎么样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周宏春:首先,绿水青山本身是有价值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必须保护绿水青山、守护绿水青山,没有绿水青山就不会有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的价值是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直接提供的物质价值,如食物(农作物、家畜、捕鱼、水产养殖、野生生物等),纤维(原木、棉花、大麻、蚕丝、薪柴等),遗传资源,生物化学品,淡水等;二是调节自然要素的服务价值,主要是调节气候(如全球尺度、区域和局地尺度的二氧化碳吸收),抵御自然灾害( 包括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净化水质,控制疾病,控制病虫害,授粉作用等;三是提供精神、消遣等方面的服务价值,如精神与宗教价值,传统知识系统与社区联系,教育价值(如自然课堂),艺术创造灵感,审美价值,休闲与生态旅游等;四是维持地球生命系统的支持服务价值,主要是维持养分循环,产生生物量、氧气,形成和保持土壤,维持水循环和栖息地等。
其次,应依据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寻求不同的价值实现途径。要从实际出发,创新商业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生态价值的实现以核算为基础,但核算的价值不能作为直接收益,还要考虑贴现率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途径主要有旅游业、林上林下经济、地役权的使用、交易机制、资金机制(如公众付费、公益组织付费、政府付费和多元主体付费等),以及生态补偿、财政补贴(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省际对口援助)等。其中,资金机制十分重要,是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交易机制,必须以产权明晰为前提,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产权制度,培育形成多元化的生态产品生产、供给主体。此外,还需要政府采购、市场培育、质量认证等方面的制度配套。
总之,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采取集约、高效、循环、可持续的利用方式和环境友好的途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要素,体现保护“绿水青山”就是做大“金山银山”、破坏“绿水青山”就是损耗“金山银山”的价值观和政绩观。从投资角度看,今天的投资不仅要产生较快的收益,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奠定基础。
需要提出的是,在习近平同志提出“两山论”的余村,经济发展已有一定基础;更广义地说,浙江有着“藏富于民”的传统。余村的转型离不开生态经济的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旅游业;而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有钱、有空、有趣、有看。余村距离杭州和上海均不远,有钱的退休人员多,也有时间享受生活;只要有值得看的东西就会去看,电影《藏龙卧虎》的外景竹林取自安吉,广告效应显著;国家领导人在此发表了重要讲话,无形中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所有这些,均是安吉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其他地方并不一定都具备这些条件,做旅游业规划时尤其要注意,否则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环境教育》: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您有什么建议?
周宏春: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像植树种草那么简单,也不是在一个晚上就能实现的,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不能立竿见影,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喊喊口号,而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庄严作出的政治宣言,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党的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举措,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质量呼声的有力回应。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人离不开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实践活动使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转变,成为一种带有人类实践烙印的“人化自然”,成为一种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的自然。另外,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前提、要素和结果,为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提供了基本场所,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须知,自然界早于人类而存在,不会因为人的存在而改变自身运行规律。
不同的学者对自然的认识不同。自然可分为资源、环境、生态系统,三者是统一体,是一体三面,是从三个侧面观察得出的结论。资源侧重于利用目的,如经济资源、战略资源等;环境侧重于生存目的,如生活环境、宜居环境等;生态系统则侧重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就是生物物种之一。生态优先是生物优先、环境优先,还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优先?存在多解性;认识上的模糊性必然会带来行动上的多样性。
一些地方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喊喊口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淡忘,而没有从实际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途径,甚至以生态建设之名行开发破坏之实;一些地方花巨资在河流和湿地上建起“三面光”的人工水泥堤坝,破坏了动植物与水的联系;一些地方用“大跃进”方式建设生态城市,搞大树进城,指望“今天栽树、马上乘凉”;一些地方“一刀切”关停企业,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更增加了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的隐患。所有这些,均与生态文明建设原则和重点南辕北辙。
因此,我们必须准确理解生态文明精神实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而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对立起来;既不能走进“经济发展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必然影响经济发展”的误区,也不能忽视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懒政、庸政和不作为的挡箭牌。
《环境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如何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周宏春:首先,应当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文化具有熏陶、教化和激励等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地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充分,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充实。
生态文化是对生态环境人文关怀的生态商,是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或价值理念。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伦理道德上,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伦理意识。在审美趣味上,要养成懂得大自然的无比美丽的生态美学趣味。
其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以贴近生活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地球日、环境日、森林日、水日、海洋日及全国节能周等活动,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培养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要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国民教育全过程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将生态文化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造一批生态文化作品,设立一批生态教育基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
最后,生态文明理念要付诸公众实践。发挥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树立环境保护权益意识,发挥监督作用,举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并将生态环境保护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举止要文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爱护公共卫生,进行垃圾分类回收,不用“一次性”筷子、超薄塑料袋,循环使用布袋和包装物等,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相关链接
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副巡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从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92年获博士学位。
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八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社科院循环经济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客座研究员;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专业委员会专家等。雾霾治理总理专项顾问组16人成员、循环经济50人成员、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节能专家等。
在世界银行、欧盟、墨西哥大学等做过主题报告,参加达沃斯资源论坛、WTO 气候变化论坛、韩国绿色论坛(总统绿色发展委员会邀请)及博鳌论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2〕15号】
习近平在2020气候雄心峰会上的重要讲话 正式宣布碳排放与新能源装机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