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可持续发展>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 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应对极端事件?>正文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 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应对极端事件?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 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应对极端事件?(图1)

为满足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求,科学推进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现予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科学客观地反映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
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气候系统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冰冻圈消融加速,气候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

大气圈
1.全球变暖趋势进一持续,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高出0.38℃,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0℃,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四暖年份;且过去五年(2014~2018年),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 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应对极端事件?(图2)

1850~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距平

(相对于1850~1900年平均值)

2018年,亚洲区域平均气温是1901年以来的第五高值;中国亦属异常偏暖年份。1951~2018年,中国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升温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 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应对极端事件?(图3)

1901~2018年中国和亚洲年平均气温距平 
(相对于1850~1900年平均值)

2.我国不同区域气候变化差异明显,青藏地区暖湿化特征显著
1961~2018年,中国北方地区增温速率明显大于南方,西部地区大于东部;青藏地区增温速率最大,平均每10年升高0.37℃。
1961~2018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降水变化趋势区域差异明显,青藏地区降水呈显著增多趋势,而西南地区降水呈弱的减少趋势。本世纪初以来,华北、华南和西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波动上升,而东北和华东地区降水量年际波动幅度增大。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 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应对极端事件?(图3)

1961-2018年青藏地区平均气温和降水距平
(相对于1981~2010年平均值)
3.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候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
1961~2018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极端低温事件显著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
1961~2018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总体呈升高趋势,阶段性变化明显,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波动上升。1991~2018年中国平均气候风险指数较1961~1990年平均值增加了54%。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 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应对极端事件?(图5)


1961~2018年中国极端事件和气候风险指数变化
水圈
1.海洋
1870~2018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表现为显著升高趋势。2018年,全球大部分海域海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全球平均海表温度为1870年以来的第四高值;全球海洋热含量(上层2000米)超过2017年创下的纪录,2018年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年份。1980-201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 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应对极端事件?(图6)

1870~2018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距平
(相对于1981-2010年平均值)

2.地表水资源
1961~2018年,中国十大流域中松花江、长江、珠江、东南诸河和西北内陆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和西南诸河流域则表现为减少趋势。
3.湖泊水位
1961~2004年,青海湖水位呈下降趋势;2005年开始,受青海湖流域气候暖湿化的影响,入湖径流量增加,青海湖水位止跌回升,转入上升期。2018年,青海湖水位达3195.41米,较2017年上升0.48米。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14年回升,累计上升2.54 米,已接近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水位。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 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应对极端事件?(图7)


1961~2018年青海湖水位变化


冰冻圈
1.冰川
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乌源1号冰川)是全球参照冰川之一。1960~2018年,乌源1号冰川经历了两次加速消融过程。由于强烈消融,乌源1号冰川在1993年分裂为东、西两支;2018年,乌源1号冰川处于物质高亏损状态,东、西支分别退缩了8.3米和5.9米,其中东支的退缩速率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 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应对极端事件?(图8)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 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应对极端事件?(图9)


1980~2018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退缩速率
2.冻土
1981~2018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退化明显,活动层厚度呈明显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厚19.5厘米。2018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平均活动层厚度达到245厘米,为1981年以来的最大值;活动层底部温度达到-0.9℃,为2004年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3.积雪
卫星监测表明,2002~2018年,中国平均积雪覆盖率呈弱的下降趋势,年际振荡明显。
4.海冰
1979~2018年,北极海冰范围(海冰密集度≥15%的区域)呈一致性的下降趋势,3月和9月海冰范围的线性趋势分别为平均每10年减少2.7% 和12.8%。南极海冰范围总体表现为弱的上升趋势,但2016年以来南极海冰范围持续异常偏小。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 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应对极端事件?(图10)

1979~2018年北极和南极海冰范围变化

陆地生物圈
1.陆地植被
2018年, 中国平均植被指数与2011~2017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年平均和秋季植被指数相接近,冬季、春季和夏季植被指数略有上升。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 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应对极端事件?(图11)

气象卫星(FY-3B/VIRR)监测2018年中国归一化植被指数

2.物候
1963~2018年,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树种的展叶期始期均呈显著的提前趋势,北京站玉兰、沈阳站刺槐、合肥站垂柳、桂林站枫香树和西安站色木槭展叶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前3.3天、1.4天、2.7天、2.4天和2.4天。2018年,5个站点代表性树种的春季物候期均较常年值偏早,展叶期始期分别偏早10天、5天、5天、8天和14天。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 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应对极端事件?(图12)

1963~2018年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植物展叶期始期变化

3.区域生态气候
本世纪初以来,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广西石漠化区面积呈减小趋势,区域生态环境总体改善。


气候变化驱动因子

1.温室气体
1990~2017年,中国瓦里关站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逐年稳定上升。2017年,瓦里关站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407.0±0.2ppm、1912±2ppb和330.3±0.1ppb,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略高于2017年全球平均值。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 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应对极端事件?(图13)

1990-2017年中国瓦里关和美国夏威夷全球本底站
大气二氧化碳月平均浓度变化

2.气溶胶
环境气象监测表明,2005~2018年,北京上甸子、上海东滩和广东番禺本底站PM2.5年平均浓度波动下降;2014~2018年,均呈明显降低趋势。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 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应对极端事件?(图14)

2005-2018年环境气象本底站PM2.5年平均浓度

致谢:
蓝皮书编制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青海省水利厅,香港天文台等单位提供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和基础数据。
分享至: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