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ESG投资理念方兴未艾。目前,只有少量公司关注并提供了ESG数据,传统的大型供应商在ESG数据的收集以及评估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监管的强制性需求的临近,市场上的现有数据参差不齐,大部分所谓的ESG评分仍是算法“黑箱”。
1. ESG评估和指数透明度低,存在算法“黑箱”
现有的ESG评估机构几乎都将评级方法的具体内容、具体的评级指标视为商业机密,公布信息有限。例如,对信息收集方法、假设、计算、比重、阈值和分析等均很少披露或披露程度不足。因此,使用者和利益相关者无法对其评估和评分结果做出完整的评价。
2. 评级过程标准化程度低,可信程度有限
不同公司的评级方法不同,即使对同一家公司也会进行评估,由于数据不同,结果很可能也完全不同。
3. 数据缺乏独立性,评级结果出现偏差
由于现阶段ESG数据来源大部分来源于企业自身披露,同时在评级过程中可能侧重角度不同,最终的评级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
推动企业基于碳市场披露气候变化信息,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
做好企业气候信息披露,对于碳市场的稳定、活跃运行,能带来哪些促进作用?
企业气候信息披露与碳市场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提出基于碳市场的气候信息披露制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