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影响力投资网络(GIIN)发布的2019年影响力投资者调研报告指出,投资者将超过75%的影响力投资投向私募股权/债务资产类别。由此可见,影响力投资的主战场在私募基金投资领域。那么影响力投资的收益是否更为出色呢?
加州大学的三位教授(Brad M. Barber,Adair Morse,Ayako Yasuda)在2018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的论文,研究对象为私募领域中的风投基金。论文摘要中写道:“简而言之,与传统风投基金相比,影响力风投基金的内部报酬率(IRR)要偏低4.7%。” 即使风险投资的内部报酬率多在30%左右,投资时间跨度为7-10年,影响力基金在财务回报上的逊色也不可忽视。
论文中因此提出了一个WTP(willing to pay)概念--为实现社会或者环境影响力,投资机构愿意放弃多少投资收益。研究者将投资机构分为10个类别,其中发展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和社保养老金这4类投资机构愿意让渡部分投资收益以确保实现影响力,也仅限于3.4%(IRR)。研究表明,具有使命感的机构WTP相对比较高。可见,要践行“义利并举”中的“义”不是件容易的事。
Jed Emerson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担任影响力金融高级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影响力投资长达30年,他看待影响力投资的角度更为不拘一格。“千万不要把影响力投资看成一种新的投资类别,这只是审视投资的一种视角。” 在他看来,影响力投资适用于任何投资类别。哪怕是现金,也可以存入社区银行,通过实现对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产生影响力。
从这个角度而言,投资的社会或者环境“影响力”未必容易计算,遑论标准化。Jed表示,环境影响力的引入不过30-40年的历史,未来20-30年内“影响力“的核算会继续发展,更为标准化。
除了私募基金,在公开证券市场择股投资,无疑将产生影响力。Jed Emerson在题为《影响力投资手册》(The impact assets handbook for investors)的书中,提到了在公开证券市场开展影响力投资的三个层次:ESG负面清单,引入ESG 衡量标准(ESG integration)和维权投资者(Activist investor)行动。 可见,在此领域中,ESG投资和影响力投资的界限或许有点模糊。
那么,在公开证券市场上,ESG投资的投资回报如何呢?
晨星(Morningstar)在2019年2月发布的报告中称,在56个晨星ESG股票指数中,有41个收益表现优于同等的非ESG指数,占73%;有48个更具有财务韧性,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更小,占86%,有47个表现出可能获得更平稳的长期回报,占84%。ESG投资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
研究中涵盖的指数范围广阔,包括晨星可持续发展股票指数系列,晨星可持续环境股票指数系列,晨星低碳风险股票指数家族,乃至晨星妇女赋权股票指数和晨星社会发展股票发展指数等。由此可见,ESG投资的发展非常成熟。
指数固然有其优势,但收集ESG相关信息与收集财务表现信息不同,在标准化方面还不算完美,而且企业自主申报中难免会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