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根植在意识里,更要落实到行为中,每一位公民都不能置身事外。《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显示,我国公民在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监督举报和环保实践等领域尚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现象。可见,经过多年的生态环境宣传,公众已经普遍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公众自身的生态环境行为习惯仍还有较大改进空间。
因此,公众应积极提升自身生态环境行为水平,摒除陋习,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出门时多采取骑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出行方式,养成购物时自带购物袋替代塑料袋的习惯,购物时选择对环境伤害较小的产品;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如通过官方网站为环境部门建言献策,或通过环保举报热线、“随手拍”等方式监督举报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公众行为习惯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将进一步倒逼生产方式绿色化,从而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在产品生产、消费、使用和处置的全过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每一个公民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深化生物安全认知,维护生态环境法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只有每个人都通过自身行为积极维护生态环境,做好践行者、推动者,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持久地惠及每一个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2〕15号】
习近平在2020气候雄心峰会上的重要讲话 正式宣布碳排放与新能源装机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