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可持续发展>厘清可持续发展有关提法的内在逻辑|从美丽中国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文

厘清可持续发展有关提法的内在逻辑|从美丽中国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全球性的共同挑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从《21世纪议程》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一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支持者、积极践行者和重要贡献者。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出现了不少新的提法,如生态文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理论”),美丽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2020年是新时代深入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年,也是中国行动、中国智慧备受国际社会期待之年。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提法做了系统疏理,通过研究探讨其内涵及要求,深入分析有关提法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有关提法的逻辑框图”(如图)。


从图中可以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生态文明是制度性跨越,新发展理念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导,绿色循环低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手段,“两山理论”与实践是发展模式,美丽中国是中国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努力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的责任和担当。


厘清可持续发展有关提法的内在逻辑|从美丽中国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图1)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可持续发展被人们熟知的定义是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中提出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与协调发展,要求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代际平衡。


1992年联合国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推向行动,通过多年不断演进,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立了17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169个具体目标,覆盖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大方面。分领域、分阶段的目标体系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推动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在目标引导下,用倒逼的方式逐步、逐项得以有效落实。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概念和中轴原理¹。


随着联合国确立2030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会议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协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近些年,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已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可持续发展目标呼唤持久、更加有效的发展手段和发展模式。


生态文明是制度性跨越


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从原始文明到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如今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形态予以深刻理性总结反思和超越的文明结晶,是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进入生态文明阶段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形态和文明发展的理念、道路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促进地球系统的良性循环、增强活力的行动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实施最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促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趋完善,部分区域和先进典型的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最好成就,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全面铺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程探索实践路径进一步加快,在世界上率先走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


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系统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全景式地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全貌。


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过去生态文明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使我们继续前进的信心更加坚定,我们应把生态文明当作时代发展主旋律来理解,推动其成为整个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新发展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指导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增长动能逐渐减弱的关键节点提出的治本之策,可将其理解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指导,以新发展理念为科学指导,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是进入新时代的动力系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落实,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和制度保障。从传统的工业文明转入生态文明,创新将成为重要驱动力。而创新功能的真正发挥,则取决于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的深化改革²。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2.协调发展要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类矛盾。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要在协调发展中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在填补薄弱环节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发展后劲,形成经济社会平衡发展新结构。


3.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其他四大理念相比,绿色发展理念内涵更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4.开放是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深度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事关人民福祉、事关民族未来、事关美丽中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崭新文明,尤其要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务实合作,坚持全球视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绿色合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


5.共享是让人民在发展中有获得感、得到实惠。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共享现代化成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着力解决好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不公平问题,实现生态文明成果人人共享,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绿色、循环、低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与科技竞争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以绿色、云计算和智能制造为标志的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对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绿色、循环、低碳应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三大支柱之一,即绿色的统筹表述,包括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清洁能源体系,也包括各种绿色技术的创新和价值链重构。没有技术的创新和优势,谈不上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及形成新的市场格局。


1.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发展是要解决工业文明阶段无法破解的瓶颈和难题,要破解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两难悖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就要求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道路,用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循环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发展循环经济,关乎绿色发展。近年来,国家围绕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举措,循环经济的制度框架不断健全。倡导和推动垃圾分类,最终目的还是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探索一条优化人民生活习惯和满足国家根本利益的平衡之路,这也是循环发展的手段之一。


3.低碳发展。“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确保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国际承诺,并且要为实现2030年左右的碳排放峰值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还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积极推进能源革命,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结构,落实节能优先方针,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与国际社会一起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两山理论”与实践是发展模式


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证明的具有重大创新与突破的新理论,正在引领当前中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进入新的运行模式。


生态型经济模式所带来的增长,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美好环境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增进人民生活的福祉。绿色经济是新兴产业、新的增长极。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路径中,首要任务是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时代到了尾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气候调节、水调节、水存储、养分循环、生物繁衍、基因保留、休闲娱乐、文化、文明传承等,已被认为是珍贵的无形资源和资产。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既是基于经济可持续的考量,也体现了社会治理方式的新定位。


“两山理论”为化解当前全球资源、能源、环境危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突破,探索出许多创新经验,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中国样板。“两山理论”的要义就是能够实现生态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互相转化,或把生态劣势变成生态优势,通过因地制宜的实践不断优化完善运行模式。


全国多地先行探索“两山理论”实践,用实践诠释“环境就是生命、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两山理论”的系统指导下,浙江省率先走上了生态文明之路,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且有本地特色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模式,让沉睡的山水资源日益显现出经济价值。河北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涌现出大量先进城市和优秀企业,如亿利集团把库布其打造成中国荒漠化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因此被中国政府授予“国土绿化奖”,被联合国授予“全球治沙领导者”奖。


美丽中国是中国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努力方向


“美丽中国”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作为执政理念出现,2015年被纳入“十三五”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


其中,新目标提出: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不难发现,作为发展中的新兴大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落脚点在“美丽中国”,时间节点为2035年和2050年,基本现代化和现代化均以美丽的程度来衡量。


美丽的真实含义是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既有生态的优美,又有环境的清新;既有经济的发达,又有社会的和谐;既有良好的生产环境,又有人民舒适满意的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文明国家,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生态文明社会。中国靠自力更生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贡献。


建设美丽中国,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实践中构建生态文化体系,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手段,探索优化发展模式,做到人与自然共生、发展与环保并举,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美丽中国。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的责任和担当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在一系列国际场合提出并重申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和环境条件的各种变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共同的挑战。如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危及地球生态安全和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以谋求共同发展。这是全球视野下的价值观、国际事务利益观和治理观,是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体现,是生态文明在全球范围推进的基本立场。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对依附格局、主从结构、丛林秩序和零和规则的反思,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的重要智慧,不仅赋予国际关系和人类文明进步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为世界的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为凝聚国际社会共同奋斗的全球共识、激励各国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坚持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中的开放性等,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 END -

文|刘燕华  国务院参事

  李宇航  王文涛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诸大建. 可持续性科学:基于对象一过程一主体的分析模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 7) :1-9.

[2]王志刚.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J].求是, 2013(23):18-22.

编辑|王秋蓉

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年第1-2期

原标题:《新时代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再探讨》

分享至:

随便看看

可持续发展标签: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