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谈"or 刻不容缓?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不再是一个仅仅停留在纸面或概念上的问题。威胁逐渐迫近人类社会,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如果气候巨灾信号传来,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抵御和承载能力?
这正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张兴赢关注的问题。由此,他呼吁,防范气候巨灾及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刻不容缓。
1
房间里的那头大象
亚马孙森林大火、澳大利亚火灾、南极气温屡破纪录……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逐渐成为人们担忧的重要问题。
2019年9月至12月,高温少雨导致澳大利亚林火频发,过火面积超过500公顷。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这份担忧。2019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显示:
全球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次数从1980年的249次增加到2018年的848次;
天气灾害、水文灾害和气候灾害发生次数分别由1980年间的135次、59次和28次增到2018年的359次、382次和57次;
亚洲已成为七大洲中灾害发生次数、经济损失和死亡人口最多的大洲。
张兴赢指出,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对中国粮食生产、水资源、生态、能源等领域安全和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而另一组数据同样引人关注:
1961年至2018年,我国 极端强降水事件呈显著增加态势,平均每10年增加3.8%;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偏多,登陆台风平均强度明显增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呈上升趋势;
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 经济损失 呈快速增加态势,以2018年市值计算,1984年到2018年期间高达3894.5亿元/年,其中有7年超过5500亿元。
“当前因各类气候灾害的突发性、并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显突出,且在不同系统之间来回传递,触发了巨灾风险。”张兴赢说,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压力呈井喷式增长,当代文明面临严峻挑战,防范气候巨灾及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刻不容缓。
2
危机到来前,我们该做些什么
面对很多危机,诸如大规模传染病、气候变化等,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该关心的问题不只是“会不会发生”,而是“何时会发生”以及“在发生之前和之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张兴赢建议,构建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综合防灾减灾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国家长远发展需求来看,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坚持趋利避害并举——
既要抓“避害”,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也要抓“趋利”,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服务保障,推动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我国的都江堰工程和坎儿井均是趋利避害的典型实践。”他说。
位于四川的都江堰工程始建于秦朝,至今仍在使用,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图片来源:新华网
近十年,我国各地陆续尝试建立不同形式的巨灾保险制度。但是,当前巨灾保险市场仍不健全,制度设计也亟待完善。张兴赢呼吁,政府主导与商业市场相结合,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
具体来说:积极推动商业性巨灾保险,作为基本巨灾保险的补充,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地区巨灾保险,充分满足地区差异化需求;推进巨灾保险领域立法,通过立法将巨灾保险以强制或半强制的形式确定下来。
此外,他建议,借鉴目前日本、新西兰、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巨灾风险管理基金(债券)等方面经验,成立中国国家巨灾风险防御基金,防范国内罕见的超大气候巨灾风险。同时,由中国牵头成立全球气候变化与巨灾风险防御基金,在国际货币组织框架下通过多方途径筹集应对巨灾的资金,全面提高人类应对巨灾的能力。
不仅如此,还需大力培育和推动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气候巨灾保险公司,防范、分摊和转移风险。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2〕15号】
习近平在2020气候雄心峰会上的重要讲话 正式宣布碳排放与新能源装机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