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绿水青山,节能增效”为主题的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29日-7月5日)、“绿色低碳,全面小康”为主题的全国低碳日(7月2日)如期而至,“绿水青山”“绿色低碳”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林草行业不仅在营造绿水青山、助力脱贫攻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增汇减排的特殊功能,为中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行动,如期兑现世界承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9年9月23日,作为习近平主席的特别代表,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在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发言时强调,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负责任一员,言必信、行必果,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征程中不断迈出新步伐。中国将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义务,如期实现提交给气候变化公约秘书处的自主贡献目标。
掷地有声的承诺,彰显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林草行业始终为中国构建绿水青山、应对气候变化贡献着不凡的力量。
01丨三大生态系统固碳贡献卓著
森林、草原、湿地拥有卓越的固碳能力,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托,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可平均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幅员广阔,固碳作用不可替代。湿地被誉为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缓冲器”,其中,全球泥炭地储存了陆地上1/3的碳……由此可见,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草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赋予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相关目标、任务已列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和方案之中。为积极落实国家决策部署,原国家林业局制定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和“十三五”行动要点、《林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6-2020年)》等文件。自2013年开始,每年发布林业和草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机构改革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宏观层面统筹推进全国林草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为服务国家大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在各项举措有力推动下,林草行业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达33亿亩、森林蓄积量达175.6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91.86亿吨。我国天然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草地总碳储量约占全球草地碳储量的8%。全国湿地总面积稳定在8亿亩,泥炭储量达47亿吨。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林草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将不断释放、贡献力将不断提升。
02丨义务植树扮靓绿色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3日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我们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发挥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制度优势,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现了森林资源连续增长,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积连续减少,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几十年来,我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国土绿化行动,持之以恒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从植树造林到认建认养、捐资捐物,从线下参与到线上尽责,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与时俱进、不断走向深入。网络植树平台的打造,让植树行动触手可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参与义务植树运动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其中,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发挥优势,开展活动、打造平台,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有效推动了绿色公益事业的发展。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已成为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声势最浩大、影响最深远的一项群众性运动。据统计,自1981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 我国共有164.3亿人次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义务植树达742亿株。全民义务植树网访问量已突破1608万人次,15个省份开展了“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蚂蚁森林”项目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03丨国家力量绘就秀美山川
中国是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一组研究数字表明,世界增加绿色的1/4来自中国,其中植树造林占42%。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仍在减少的大背景下,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量的“双增”,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绿色奇迹。
从森林匮乏到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山川巨变的背后是国家力量的主导、生态建设工程持久发力的成果。几十年间,我国相继启动实施三北、长江等防护林建设,以及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湿地保护修复、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让中国绿色版图不断扩增,碳汇能力不断增强。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迄今世界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工程区跨越东北、华北、西北13个省(区、市)。工程实施40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4614万公顷,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累计达23.1亿吨,相当于1980-2015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23%。
天保工程是一项生态保护修复骨干工程。自1998年实施以来,29.66亿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全国天然林面积净增4.28亿亩,天然林蓄积量净增37.75亿立方米。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一项政策性强、群众参与度高的生态建设工程。1999年以来,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15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4个多百分点。
与此同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1.33亿亩,沿海防护林工程在海陆交界处构筑起1.8万多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长江防护林工程区涵盖流域的17个省份森林覆盖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
随着森林城市创建热潮的涌动,城市到乡村都已成为生态建设的战场。目前,已有194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96个城市正在开展创建活动,19个省份开展了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11个省份开展了森林城市群建设。
04丨国际合作彰显大国担当
长期以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不断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着力推进相关国际公约履约工作,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林草故事”,为全球行动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助力中国逐步从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者转变为贡献者、引领者。
在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面深入参与《气候公约》涉林议题谈判活动,组织部门内外专家针对林业议题开展谈判对策研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推荐的3个行动倡议和8个最佳实践案例被纳入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领域的成果汇编。参与IPCC相关评估报告和技术指南的研究制定,反映中国林业最新科研进展。认真谋划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需求。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双边、多边技术交流,推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走出去,引进来”,实现互利共赢。
同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义务中,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提升了国际地位。其中,我国于2015年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制定的“到2030年荒漠化土地零增长”的目标,建立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成功举办“湿地修复与全球生态安全”主题论坛,推进“一带一路”湿地保护修复国际合作。我国6个城市获得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57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开展双边多边跨国联合行动,切实维护全球物种和生态安全。
近年来,我国积极履约,参与全球生态事务,与65个国家签署了126个林业合作协议。通过国际履约这一平台,充分展示中国林草实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注入新理念、新动力。
“十三五”期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机关事务管理中,积极倡导节能减排、低碳办公理念。在巩固创建节能示范单位成果基础上,重点抓好建筑节能、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节水和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消费及管理监督等各项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开展建筑节能改造,提升节能降耗水平。针对办公主楼,全部安装新型节能窗、LED照明和智能监控,更换制冷主机和冷却塔并增加热回收系统。针对其他办公楼,实施公共区域智能高效照明系统改造项目,更换LED照明灯具924套,公共区域节电率达17.6%。针对老旧住宅小区,开展外墙保温、节能外窗改造、抗震加固和暖通系统等节能改造,提高了老旧住宅小区节能降耗和建筑安全水平。
建立节能监控系统,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完成节能监控系统建设,14个软硬件功能模块共计52个子功能项已投入使用,实现了能耗的精确分项计量,为合理调整能源资源使用、有效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提供数据支撑。
国家林草局机关积极推动节能基础设施建设,配建8个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为节能出行创造有利环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2〕15号】
习近平在2020气候雄心峰会上的重要讲话 正式宣布碳排放与新能源装机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