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市场主体在投资过程中考虑和贯彻ESG原则,是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
2018年CFA协会调查中国ESG市场时发现,ESG投资出现明显增长,市场各方都积极参与ESG标准制定。不过,当时大部分投资者还处于理解ESG投资的阶段。
“A股于2018年6月开始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MSCI全球指数,已引起全球投资人重视。”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沈双波在接受环球网专访时指出,市场和监管内外双向驱动,投资机构对企业非财务信息(ESG)关注度愈来愈高。
今年,不仅国内各领域机构开始研究ESG及发布相关指数,银行ESG理财产品创新加速,ESG在投资市场地位提升。
ESG地位提升
“多年来,ESG情况是国际投资机构纳入投资风险判断的核心指标,全球评级机构已开始研究ESG风险与企业信用风险的关联性并在评级中应用。”
ESG越来越受重视,这与A股上市公司监管趋严相关。
2006年,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提出在深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分为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两种形式。同年,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规定列入生态环境部门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公司披露环境信息。2018年9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确立了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2020年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ESG披露纳入考核;2020年7月证监会又发布了《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办法(修订稿)》对管理层责任进行了再次详细要求。
至此,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披露要求均已到位。直到今年,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将上市公司是否主动披露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履行情况纳入考核范围。
沈双波认为,尽管国内尚未强制要求披露ESG,但主体如能全面详实的披露ESG信息,是企业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体现。全面、透明披露ESG信息的企业更容易收获投资人的依赖和监管的认同。
理财引入ESG策略
2019年,银行理财子公司诞生,在资管新规的要求下,全面净值化转型拉开大幕。
对于理财子公司而言,产品净值化意味着底层权益资产的波动,将直接反应在产品的净值上。
所以,理财子公司需要通过筛选底层标的控制产品风险,ESG是很好的切入点。ESG作为企业非财务风险重要考量因素,是影响投资者做投资决策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既是控制产品风险的分析工具,也是增厚收益的理念。
借着ESG分析策略的东风,银行ESG理财产品创新加速,一年内已发布近20种ESG创新产品。
沈双波指出,通过科学的ESG模型来决策投资组合,应在ESG指标体系下,细化环境信息、投资者保权益保障、股权结构等信息。
“ESG科学性包含几个含义,一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二是依托回归和决策树模型,减少主观因素影响,第三点,应该区分不同行业特性,差异化指标和权重设计,提高投资准确性。”沈双波分析,股票市场以投资回报和股价波动作为Y值,回归确定量化模型中的债券市场,尽可能与违约率及利差相结合,确定量化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ESG投资策略需要精准采集数据,保障其科学性。目前来看,在信息披露部分存在难点。
信息披露存难点
“目前A股尚未有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标准。企业或披露环境信息,或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且披露形式和水平参差不齐。”沈双波认为,利益相关方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较难。
《中国的ESG整合:实践指导和案例研究》报告认为,尽管ESG数据的可得性和质量有显著的提高,数据缺失仍是大多数企业很难评估最相关的 ESG 因素的原因之一。
此外,沈双波指出,ESG披露还存在披露口径不一致、披露内容多浮于正面宣传,负面客观信息较少、内容多但可识别的有效数据少等问题。她认为,因为披露口径不一致,对于定量指标无法衡量表现水平。同时,利益相关方的披露零散,比如控股子公司、上下游利益相关方等未披露。
“而且定量指标少,缺少量化信息,降低了整个A股ESG信息披露的可比性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与实际履行严重脱节,信息披露报喜不报忧。”沈双波注意到,披露主体自行编制,五花八门,较难成为投资者提供有效判断依据。
沈双波指出,在ESG分析业务上,通过与专业第三方合作,不仅在投前有在线分析评估,有效识别风险因子(ESG),准确评估主体或项目的风险等级,出具风险评估报告,为项目负责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降低风险损失;还有投后风险预警管理,根据风险监控指标和评估模型,对已投资主体或项目进行监控预警,动态跟踪监控ESG指标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根据预警的风险指标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投资人资金安全。
推动企业基于碳市场披露气候变化信息,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
做好企业气候信息披露,对于碳市场的稳定、活跃运行,能带来哪些促进作用?
企业气候信息披露与碳市场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提出基于碳市场的气候信息披露制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