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影响力投资的概念刚刚被引入中国不久。我和高嵩等几位朋友写了一篇综述文章,题为《影响力投资在中国》,在文章中,我们定义了两类影响力投资及三类影响力投资机构。两类影响力投资,简单说就是”更注重影响力(impact first)”还是”更注重回报(investment first)”。三类影响力投资机构分别是:专门做II的机构,传统的非营利组织和传统的金融机构,我们将这三类投资机构称为“三驾马车”。
五年过去了,“三驾马车”走出了不同的路径。
专门做II的机构:乍暖还寒。当年,我们在文中提到的一些机构,如爱维稳特(Avantage Ventures)、LGT公益创投、岚山资本、创思(Transist)。Avantage已经在两三年前关闭了北京办公室的运营,岚山资本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听到消息了。LGT通过股权和赠款的方式支持几个项目,但数量不多。创思倒是与壳牌基金会发起中引创投(China Impact Ventures)。总体来说,专门做II的机构在过去几年并没有规模化增长,一度出现收缩,虽然近两年有回暖迹象。
传统的非营利组织:热火朝天。五年前,背景为传统非营利组织的II机构有富平学校、中国影响力基金(算以IED为背景吧)、育公益创投(算以新湖慈善基金会为背景)。五年后,这个类别的机构多了很多,特别是最近两年,涌现出爱佑基金会、億方基金会、险峰基金会、恩派公益创投、南都基金会(以LP参与禹禾基金)等。显然,非营利组织对II投入的感情最深,热情如火。
传统的金融机构:谨慎探索。传统金融机构路线比较稳健,他们对II并不是全面热忱和接纳,更喜欢顺应政策趋势选择II的一个细分元素谨慎地探索前行。五年前,我们的文章提及绿色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绿色基金(私募的青云和公募的兴全)。五年后,这些机构都还活跃在各自阵线,并且因为政策推动,践行绿色银行、绿色基金的机构数量迅速增加,绿色保险、绿色指数、绿色债券、扶贫债券等产品时有涌现。PE的兴趣也逐渐起来了,或是看到影响力投资的长远价值(如禹闳资本,发起禹禾基金),或是看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市场需求(如达晨创投投资大米和小米)。这类机构因为对投资回报率有刚需,发展并不快,但比较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