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可持续发展>绿色保险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正文

绿色保险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于2020年发布的《2015年至2019年世界气候报告》,全球平均气温自工业化改革后持续上升,破历史纪录新高[1]。综合而言,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会引发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飓风和暴雨等自然灾害,同时也对公众健康、农业生产、森林抚育、水资源管理、生态系统等产生潜在危害,严重威胁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据保险信息学院(III)统计,2019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自然灾害造成全球近1500亿美元经济损失,保险损失总额达520亿美元,致死人数达9000人[2]。


保险作为市场经济中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有效分散和转移气候灾害损失、降低和预防气候风险对资金的不利影响,已俨然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重要方法。世界银行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保险渗透率较高的国家在经历自然灾害后,GDP呈现正增长趋势;反之,保险渗透率较低国家的GDP不仅呈负增长趋势,而且可能经历长期经济衰退[3]。本文将综合分析绿色保险应对气候风险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绿色保险的创新型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气候变化相关风险











根据2017年6月TCFD发布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建议报告》,气候相关风险被划分为两大类:(1)物理风险,即与气候变化的实体影响相关的风险,和(2)转型风险,即与低碳经济转型相关的风险[4]。


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理风险主要源自短期型气候事件与长期型气候模式转变。短期物理风险是指气候相关的突发灾害性事件导致的风险,包括台风、飓风或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本身及其严重性加剧带来的风险。长期物理风险是较为长期的全球气候模式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等。物理风险可能对保险机构及其客户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直接损害资产的经济价值、中断供应链而产生的间接影响。影响因素包括危及保险机构及客户住所、运营、供应链及员工安全的外部环境要素(如水资源供应、极端温度变化等内容)。


转型风险主要指社会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为了缓解和适应长期气候变化,所面临的政策、法律、技术和市场相关风险的总和,以及由此可能为保险机构及其客户带来的财务和声誉风险。


二、绿色保险应对物理性气候风险的措施











(一)提供相关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为了平抑和分散极端天气变化带来的气候风险,国内外保险业开发了一系列创新型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例如:天气指数保险与农作物保险,通过对个人或团体进行农业风险转移,为企业和家庭提供经济保障;巨灾险,主要支持灾后补偿与重建,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保障财政稳健性等。同时,保险业提供碳风险管理等创新产品,通过设计分级费率、赔付标准等保险条款,引导并激励客户采取低碳、可降低气候风险的决策行为,树立公众气候保护意识,提升长期气候风险韧性。


国际上绿色保险产品种类丰富,以巨灾险为主要代表,包含日本地震保险、美国加州地震保险、土耳其地震保险、新西兰地震保险、美国佛罗里达飓风保险、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英国洪水保险、法国自然灾害保险、日本农业灾害保险和加勒比地区巨灾保险共保体等[5]。针对碳排放权市场交易风险的产品主要有:瑞士再保险集团最早在2006年推出的首个管理在碳信用交易方面的风险的碳交易市场保险产品;美国ACE保险公司为碳排放交易提供的政治风险和贸易信用保险产品等。同时,欧美、日本等国家顺应车联网发展,广泛开展车险的PAYD(根据行驶里程付费的车险产品)定价模式,促进了碳排放的减少。


在我国,2017年1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鼓励各地结合灾害风险特点,探索巨灾风险有效保障模式”,在政策支持下,涵盖气象巨灾在内的巨灾保险试点陆续展开。目前我国巨灾保险试点及产品概况如下表所示。


表1 我国巨灾保险试点及产品概况

IIGF观点 |  绿色保险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图1)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二)支持并开展与气候风险相关的科学研究


保险业积极与科研机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支持并开展对气候变化及相关风险的识别、研究和管理工作,主导气象巨灾模型研发并将极端天气事件纳入传统灾难模型,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例如东京大学海洋控股公司与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合作,利用气候模拟模型研究全球变暖对台风的影响;澳大利亚保险公司与俄克拉荷马大学合作,研制高分辨率气候模型[6];2018-2019年,英国保险集团RSA使用ESG评级数据以更好地剖析投资组合的ESG风险,对与“持续或更极端的天气模式”和“气候变化加速”有关的风险进行研究,并将相关风险作为关键因子纳入机构风险管理框架[7]。


我国绿色保险研究的仍处于起步阶段,2018年5月,中国再保险集团正式发布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商用的地震巨灾模型[8],对系统性提升我国地震巨灾风险量化管理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为了提高金融界、商界和各国政府对气候灾害的认知与应对能力,保险业积极开展并参与国际合作。2006年,全球部分主要保险公司与剑桥大学可持续发展领导力研究所共同成立ClimateWise合作组织,以促进保险业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减少经济和社会风险敞口。截止2019年,已有26家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与行业服务提供商加入,并每年按照TCFD的自愿框架披露气候相关风险[7]。2015年6月,七国集团(G7)提出了《G7气候风险保险倡议》,旨在2020年前为发展中国家的4亿居民提供气候风险保障,支持气候脆弱地区气象灾害早期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发展。2019年9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英国国际发展部开展三方合作项目,向20个发展中国家提供50亿美元规模的气候风险相关保险保障。



(四)引导保险资金投向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保险业通过为保护气候环境、降低气候风险的产业(如光伏产业、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资金,或通过为气候保护提供资金(例如直接投资碳补偿和碳交易项目)以应对气候风险。保险公司不同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其资金来源主要为保费,具有长期稳定、资源优质的特征(多达数十年)。与此同时,针对气候改善的项目时间周期较长,因而保险资金天然与绿色投资项目适配。以国际保险机构为例,一些著名保险机构以不同形式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资金,如比利时KBC保险集团通过其“绿色能源贷款”为业主提供用于提高能源效率的优惠贷款[6];德国安联保险公司下的Dresdner Kleinwort公司通过欧盟碳基金在欧洲市场上进行贸易与碳补偿的投资。 


(五)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部分国家的保险机构积极参与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和标准的修订,以主动应对气候风险。2018年,南非人寿保险公司Sanlam参与南非《碳税法》、《气候变化法案》及众多规范标准草案的制定,并与南非世界自然基金会(WWF-South Africa)合作,帮助当地民众了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建立淡水管理的意识[7]。


(六)将气候相关问题纳入战略和投资决策


保险业积极评估气候变化对企业财务绩效和重要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在决策时考虑气候风险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将气候相关问题纳入战略和投资决策,以应对物理性气候风险。例如英国英杰华保险公司Aviva在选股方面重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风险,基金经理、风险经理和Aviva的首席投资师使用多种工具来评估投资组合层面的气候变化风险[7]。


IIGF观点 |  绿色保险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图2)

图1  Aviva将气候风险纳入投资考虑

数据来源:The ClimateWise Principles Independent Review 2019, p.24


三、绿色保险应对气候相关转型风险的措施











绿色保险所需要的应对的转型风险[4]及对应具体措施如下表所示。


表2  转型类气候风险及绿色保险的具体应对具体措施

IIGF观点 |  绿色保险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图3)

IIGF观点 |  绿色保险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图4)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四、对我国绿色保险发展的建议











需要强调的是,风险和机遇总是并存的。保险业积极采取缓解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以应对风险敞口之时,也会迎来自身绿色化可持续发展转型的良好机会。综合上述分析,为了有效应对气候风险,对我国绿色保险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各级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合作


国际上巨灾保险赔付额占经济损失的比率一般可以达到30%-40%[9],但我国却连10%都还达不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造成了8450亿的经济损失,而其中保险赔付损失仅占0.2%[8]。我国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为了更多借助保险市场来转移巨灾风险,建议我国采取“政府主导、政策支持、适当强制、市场运作”的方法。首先,尽快建立政府与保险公司相互合作的气候保险机制,由各级政府对巨灾险等相关绿色保险实行税收优惠或补贴政策(对承保巨灾风险的保险公司和投保人进行直接保费补贴),以强化保险公司在巨灾发生时的保障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其次,由于目前我国绿色保险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建议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灾害类型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与保险公司合作,实行强制、半强制和自愿三者相结合的投保方式。例如在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强制要求当地居民购买巨灾保险,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公众购买PAYD车险等。


(二)丰富气候相关保险产品及服务


建议各保险公司进一步丰富针对洪水、地震、台风等极端天气灾害的绿色保险种类,构建以巨灾险、农业天气指数保险等产品为代表的绿色保险体系,拓宽产品覆盖地域及行业,实行差别费率,设计不同的赔付标准。同时,进一步发展创新保险产品,如新能源行业保险、绿色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绿色建筑保险、PAYD车险、UBI(基于驾驶人行为)车险等险种,加快推进相关保险产品的落地,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企业绿色发展的需要。


(三)采取多种引导行动提升投保意愿


公众对气候保险的购买意愿一方面受其收入水平、对气候风险和气候保险的了解程度等内在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政府灾后援助程度、当地气候灾害风险大小以及保险销售渠道等外在因素的影响[9]。建议政府、媒体、保险公司及保险监管部门加强面向公众的气候变化普及教育,旨在重点传输短期物理性气候风险的不确定性和灾难性后果,进而了解气候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同时,建议政府将工作重点逐渐转移至灾前风险管理,以提高公众对气候保险的投保意愿,尤其侧重于提高气候敏感行业主体的市场参与意识,积极培养农业、能源、交通、电力等易受气候风险直接影响的行业规避气候风险的主动性。对经济水平较低的公众、小微企业提供气候保险保费补贴,扩大气候保险规模。


(四)加强科技研发应用和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气候风险转移机制的建设需要精确的监测数据、完备的数据库、优秀的专业人才以及强大的技术做支撑才能健康发展。因此,建议我国完善气象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先进监测技术、建设全国或国际共享的数据库系统,实现气候保险发展完善的先决条件。同时,建议保险公司积极拓展其他技术在气象监测预报领域的应用,如使用无人机进行数据采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建立气象、环境预测模型等。其次,保险机构应加强培养具有气候环境知识、大数据及算法知识和金融知识的专业人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Peter Siegmund, Jakob Abermann, Omar Baddour.etc, Global Climate in 2015-2019[R],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20.

[2] Insurance Information Institude. Facts+statistics: global catastrophes, 2019 natural catastrophes [EB/OL]. 2020 [2020-07-16]. https://www.iii.org/fact-statistic/facts-statistics-global-catastrophes.

[3] MELECKY M, RADDATZ C. How do governments respond after catastrophes? natural-disaster shocks and the fiscal stance[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1.

[4] Final Report: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June 2017)[R], TCFD, 2017.

[5] 李颖,李琼,邱静怡.气象巨灾保险的现状、挑战、机遇与参与对策研究[J].浙江气象,2020,41(02):30-35+49.

[6] 陈秉正, 吴绍洪, 梁荣. 保险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中的作用研究[J]. 环境保护, 2019.

[7] The ClimateWise Principles Independent Review 2019[R],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 and PwC, 2019.

[8] 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 巨灾保险概述与中再巨灾平台介绍[EB /OL]. (2020-3-13) [2020-3-14]. http://www.chinare.com.cn/zhzjt/520869/582067/582073/582201/index.html

[9] Holly Wang H , Kong R , Turvey C G ,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Shaanxi and Gansu farmers' willingness to purchase weather insurance[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1, 3(4):423-440.


作者:

施懿宸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讲座教授,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

唐天浩 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科研助理

杨晨辉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研究员

分享至:

随便看看

可持续发展标签: 绿色保险 世界气候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