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大规模增加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时至今日,气候变化问题早已不再只是一个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损害着全球经济以及投资者资产。
在此背景下,以环境、社会以及公司治理(ESG)投资为代表的可持续性投资得到了投资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投资组合决策中将ESG纳入考量因素,可以帮助投资者更有效地管理风险。明晟(MSCI)亚太地区业务董事总经理林伟杰近日在一场线上媒体沟通会上表示,使用ESG这个工具可以让投资者更好地控制风险,并得到更好的回报。
气候变化与投资决策关系日益密切
从全球层面来看,ESG投资获得了快速发展。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协议签署主体已超过2500家,总资产管理规模达到86.3万亿美元。而追踪MSCI ESG指数的ETF基金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投资者对企业ESG事件容忍度的降低、投资者显示出更强的行动意愿、投资者对潜在财务收益认识的提升以及不断优化的ESG评级数据成为ESG投资快速发展背后的关键驱动因素。
其中,气候变化因素已经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之一。MSCI ESG研究部亚太区(除日本和澳洲市场)主管王晓书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金融建模,MSCI ESG研究能够评估与资产损毁和业务中断相关的财务风险,而这可让成本归入各个公司并将其纳入MSCI气候风险估值模型指标的计算中。
“分析显示,MSCI全球基准指数(ACWI)的成分股公司所拥有的近7%的全球厂房面临沿海洪灾风险,近62%的指数成分股公司在洪灾高发区拥有至少一家厂房。此外,就厂房数量和公司所在地的潜在受灾程度而言,亚洲面临的沿海洪灾风险最高。”王晓书说,“从现在起到2050年,亚洲共有6257处厂房及价值高达2.25万亿美元的企业营收面临相关风险。欧盟遭受沿海洪灾风险的工厂数量为2270处,位居全球第二,而美国面临风险的企业营收总额约为5410亿美元。MSCI气候风险估值模型分析显示,如果不大力投资加强沿海保护和增强适应性,从现在起至2050年,超过半数存在风险的全球资产将难以为继。”
另外,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投资者面临的监管压力也越来越大。“从2014年开始,投资者以自愿的形式进行ESG和气候相关变化的风险披露,包括2014年成立的蒙特利尔承诺,是一系列资产所有者(asset owner)成立的自主联盟,希望控制投资组合的碳风险,进行脱碳的策略。最近几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及各国政府推出一些强制的气候变化相关披露要求和脱碳政策,使得这已经是一个合规的趋势。”王晓书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
ESG产品需求度进一步增加
气候变化作为一项环境因素,在纳入投资考量和进行实际操作时,投资者仍需要量化工具予以协助,因此对于ESG产品的需求度也进一步增加。2019年6月,MSCI宣布推出全新气候变化指数,帮助投资者把握与低碳经济转型相关的投资机会。新的气候变化指数扩充了MSCI的气候指数组合(包括MSCI低碳指数和MSCI全球环境指数),旨在进一步满足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机构投资者的需求。
今年2月,彭博与MSCI宣布扩充彭博巴克莱MSCI ESG固定收益指数系列,在全球范围内推出9只ESG高收益债券指数。新指数将ESG作为考量因素,并联合命名为彭博巴克莱MSCI ESG高收益债券指数。各高收益债券基准指数系列均包括美国、泛欧和全球三种地域版本。
近年来,中国经济正在向低碳型转变,国际以及国内投资者对ESG投资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王晓书介绍称,相比2005年,中国在2018年底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减少了45.8%,提前两年完成减少40%至45%的中期目标。同时,能源结构中的非化石燃料在主要能源消费中占比14.3%,而煤消耗量首次降至60%以下。
林伟杰表示,MSCI看到中国市场在ESG方面的发展正在加速,中国市场在各方面的发展速度都比国外市场快,所以现在国内的很多客户也在寻求相关的ESG产品和技术。而MSCI则已经正式推出了MSCI中国气候变化指数系列,包含MSCI中国气候变化指数以及MSCI中国A股气候变化指数。
“投资者可以采用ESG指数或者气候变化指数来作为原有投资配置的一种增强。这里面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可以作为被动型的投资完全复制或者追踪这样一个指数,以此获得相对稳定的市场收益,而不必承担过多的市场风险,同时又能非常好地施展自己的投资影响力,引导资金进入低碳转型的经济结构。第二种情况是主动型的管理人,他们对低碳转型有非常明确的态度,可以基于气候变化指数来构建自己增强型的策略,比如可以从中选取一些他们认为优质的股票或者他们认为可以领先的龙头股票,来构建自己特定的策略。”徐硕表示。
推动企业基于碳市场披露气候变化信息,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
做好企业气候信息披露,对于碳市场的稳定、活跃运行,能带来哪些促进作用?
企业气候信息披露与碳市场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提出基于碳市场的气候信息披露制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