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能源基金会和中国新闻社联合举办了“能源中国——中国未来五年:为后疫情时代的高质量增长注入清洁低碳能源”国是论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表示,过去15年,50%以上的新增城镇人口并没有进入大城市,而是在县级单元实现了城镇化和非农化。这些地方,是我国未来绿色和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但过去我们对其重视不足。
一是农民工流动的变化。最近几年,中国的新增外出农民工数量急剧减少。“过去说有2.8亿、2.6亿农民工,但现在中国农民工的总量约为不到2.5亿”,李晓江说,这个跟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有关,现在每年新增的农民工只有100万到200万,城镇化的速度在放缓。
流动人口数量下降之外,农民工的流动方向也发生了改变。李晓江指出,农民工流动从过去的远距离迁徙转向省内和近距离迁徙。过去农民工流动主要从四川等内陆省份流向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现在则更倾向于省内流动和区域内流动。
调查显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的流动人口,约有70%来自本区域或相邻省份。比如,长三角地区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安徽、江苏等省;珠三角地区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广西和湖南等地;京津冀的人口流入则主要来自河北。
所以,李晓江指出,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不仅要关注一线城市大城市,同时也必须关注各省的中心城市、地级市甚至县级市。
二是新增就业人群的变化。李晓江说,过去中国每年约提供1000万新增劳动就业岗位,主要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但如今新增就业人群的主体从农民工变成了大学生,未来五年中国每年新增就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将从850万提高到1000万左右。这个变化背后,也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
就业岗位的供给与就业需求产生了一个结构性的矛盾。人口流动由过去的广域流动转向本地、就近。与此现象相伴的,李晓江表示,就是中国人口流动转向“两端聚集”。
一方面,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更加倾向于到一线、新一线等城市;另一方面,比起大城市,农民工则倾向于在更为稳定,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县级单元聚集。这样一来,“城市新增加的人群、新增加的就业,在空间分布和层级分布上已经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
一、城市中存在大量低效率的工业用地。多数城市都有20%-40%土地被用做工业用地,建设厂房、园区等,但是利用率非常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和浪费。
二、城市中许多存量建筑空间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
三、过量开发的写字楼、商业用房和住宅(如:高容积率的商品房)等尚未使用就被空置了。
1、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城市是各种自然资源、能源消耗、碳排放最重要的场所,希望能够建立社区层面的碳计量、评估方法。
2、绿色技术如何在街区中集成应用。
3、如何建设碳中和城市与社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2〕15号】
习近平在2020气候雄心峰会上的重要讲话 正式宣布碳排放与新能源装机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