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金融>“绿天鹅”事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正文

“绿天鹅”事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


“绿天鹅”事件给金融领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应通过事前风险管理,将可能发生的气候风险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其蜕变为“白天鹅”。从“绿天鹅”到“白天鹅”,这需要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以达到识别风险、控制风险,进而最大限度消除风险的目的。


来源 |  《当代金融家》杂志2020年第7期,原题为《“绿天鹅”事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



2020年1月,国际清算行BIS发布《绿天鹅:气候变化时代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稳定》,首次提出“绿天鹅”概念,即指气候变化引发的、极具破坏力的极端事件,可能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进而对金融市场构成系统性风险。“绿天鹅”事件可以被理解为气候领域的“黑天鹅”事件,是极具破坏性的“现象级”事件,且具有非线性特征。而“绿天鹅”与“黑天鹅”不同的是,长期气候变化发展趋势可以预测,若不加以有效控制,预测将逐步成为现实,且不可逆。此外,气候灾害等“绿天鹅”事件还将给社会经济带来一系列相互交错的连锁反应。相比于“黑天鹅”相对更为集中地反映在经济、金融、财富端的负面影响而言,气候风险还会危及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引发级联效应(Cascade Effect),产生更加复杂且更为巨大的危害。


首先,“绿天鹅”事件将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威胁,破坏生态链的平衡状态。2018年, 《IPCC 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明确指出,温度持续升高将导致多重生态影响,如海平面上升、风暴强度和发生率的增长、旱涝灾害的发生以及景观的快速变化。第二,“绿天鹅”事件将会威胁社会稳定与安全。高频率、高强度的自然灾害将迫使受灾区沦落为不适宜居住的边缘地带,“环境难民”不得不放弃原有居所,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第三,“绿天鹅”事件对经济具有极为显著的负面影响,将直接导致经济损失,严重的还将造成货币的不稳定,引发金融市场动荡。极端气候还将导致生产力下降,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总供给)减少,进而推动物价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引发通货膨胀。第四,“绿天鹅”事件会对人类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会增加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同时也会为病毒传播提供“温床”。



“绿天鹅”事件对金融领域的影响



“绿天鹅”事件即气候风险,将对金融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气候风险对宏观金融体系的影响


一方面,物理风险将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首先,将导致企业生产力下降和居民财富减少,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其次,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受灾地区企业的固定资产通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进而导致现有资产核销或提前报废;公共基础设施、居民住宅等也会遭受损失,财产出现减值。同时,灾害造成资源短缺,使资本更多从技术创新等生产性用途转移到替代和重建中。此外,气候长期变化导致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这也将导致居民和企业进行预防性储蓄,减少投资。


另一方面,转型风险也增加了金融不稳定因素。首先,各项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经营成本和营收,进而影响其市场竞争力。同时,国际的碳关税政策的实施,将对国际贸易中的企业竞争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次,经济体系中各行为主体对气候风险的重新认知和评估将可能打破现有金融系统的平衡,继而引发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动荡。最后,应对气候变化对低碳绿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厂商的市场竞争力将提高,但也会面临新技术开发失败的风险,同时,仍使用传统技术且被纳入碳排放管控单位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声誉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以上风险将通过对宏观经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冲击导致通货膨胀、经济萎缩、失业率提升和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金融体系稳定。即使中央银行使用周期性工具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刺激经济活动,能够在与气候有关的通货膨胀冲击后恢复价格稳定,但仍然无法在事前有效对冲气候风险;且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无法解决长期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同时,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公共品,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如果没有各国协调的货币政策,一个国家甚至一个货币区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通货膨胀冲击所做出的反应,也无法降低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


气候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第一,信用风险上升。气候变化会给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或间接的风险敞口。第二,市场风险上升。在经济快速转型的背景下,投资者对资产盈利的预期将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金融资产的价格急剧调整,并引发市场抛售。若市场风险持续增加,则将可能引发危机。第三,流动性风险上升。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同时作用会冲击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导致其短期内再融资能力受限,进而影响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第四,操作风险上升。物理风险会影响金融机构业务的连续性,转型风险也会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遭受名誉损失。第五,保险风险上升。对于保险和再保险业来说,飓风、雪灾等恶劣天气引起的基础设施损坏将导致高于预期的索赔支出。此外,由于气候政策出台或绿色技术进步引起的转型风险也会导致部分保险产品定价偏低,进而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性收入。



金融领域应对气候风险的政策建议



“绿天鹅”事件给金融领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应通过事前风险管理,将可能发生的气候风险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其蜕变为“白天鹅”。从“绿天鹅”到“白天鹅”,这需要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以达到识别风险、控制风险,进而最大限度消除风险的目的。


中央银行应对气候风险的措施


中央银行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利用其宏观调控的核心地位,优化资源配置,为低碳经济转型提供货币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其监管激励手段,防范气候风险可能诱发的金融风险,并引导金融机构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关注并重视气候风险。具体建议包括:


一是将气候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中。从宏观审慎角度来看,中央银行首先应厘清金融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气候风险,并推动开发环境压力测试等创新工具以评估风险;从监管角度来看,央行需将风险监测纳入日常金融稳定监管工作,并通过诸如设定监管目标、实施强制信息披露等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将气候风险纳入整体战略与风险管理中,以达到稳定市场秩序的目的。


二是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协助低碳经济转型。中央银行应通过绿色再贷款和再贴现、差别存款准备金、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资金投放,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并逐步降低“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占比,提升气候友好型行业比重。此外,中央银行还可在贷款风险评估中纳入气候因素,并在利率定价中考虑气候风险。 


三是将可持续发展因素纳入中央银行资产管理和储备投资。考虑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绿色投资理念纳入其资产管理和外汇储备管理中,并在抵押框架中引入气候相关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关注并重视气候风险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推进资产分类。NGFS提出将资产划分为绿色、非绿、棕色和非棕等类别,该方法有助于识别和评估绿色项目与资产,防止“漂绿”行为,同时还可以促进金融机构识别、评估和管理气候风险,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产业。建议中央银行支持并完善资产分类法,确保其具备动态性、权威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并进行定期审查。


五是推动环境信息披露并提高数据可获得性。当前,由于数据存在难获取、窄覆盖和低质量等问题,气候风险分析相关工作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中央银行应牵头整合现有数据并建立气候信息共享数据库以有效提高研究效率。同时,构建并完善信息披露框架,推进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提高金融系统识别和管理气候风险的能力。


六是加强国际合作。中央银行应积极发挥其国家金融中心机构的重要作用,与相关国际机构和其他国家金融当局就生态一体化和气候风险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型全球性挑战。


金融机构应对气候风险的措施


首先,加强培养气候风险意识,构建绿色金融发展理念。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在应对气候变化、防范气候风险中的引领作用,提升绿色投资意识、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并利用其公众影响力,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培育全社会绿色理念。


其次,加强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专业服务水平。金融机构应将气候风险纳入其风险控制及投资决策中,并通过开发环境压力测试等量化信用评估分析工具加强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此外,还可设立绿色金融专业部门,通过打造绿色金融产品、推广绿色金融服务、运用金融科技等手段开展风险动态管理,以减少投资者因气候风险所导致的损失。


最后,开展气候风险相关培训,鼓励技术援助与知识共享。金融机构可通过与高校、智库等机构进行合作或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内部培训等形式,加强员工对于气候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能力,培养并储备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在金融机构内部、各机构之间以及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展开相关合作,进行气候风险相关信息与成果共享。此外,还可借助“一带一路”“G20”等国际交流平台,加强与其他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气候风险金融防范体系的建设。


其他利益相关方支持金融领域应对气候风险的举措


一是政府和金融监管的大力支持和引导。政府应出台相应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创新,以贴息、补贴的方式支持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将财政存款与金融机构的绿色表现相结合;银保监会、证监会应推动金融机构实行环境压力测试工作,政府在初期要给予一定的补贴支持。


二是提高企业ESG管理和披露水平。企业应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做起,将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至公司战略高度,通过研发或者引进绿色技术,设立碳减排目标,并将之纳入公司内部考核体系中,重视并自愿进行ESG/环境信息披露,为气候风险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三是提升第三方机构的专业能力。金融机构缺乏辨识和量化气候风险评估的能力,要积极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作用,着力开发并完善环境压力测试方法学,并结合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合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升风险评估能力,帮助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识别与管理气候相关风险,提高投资决策质量。


四是充分发挥国际机构或组织的领先作用。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多家国际机构或工作组针对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和气候风险等领域进行研究,如ESRB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和可持续金融分析工作组、IOSCO可持续金融网络、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等,可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援助以及研究支持等手段提高金融机构和社会对气候风险的认知与应对能力,以缓解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王遥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施懿宸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吴祯姝为中央财经大学-荷兰蒂尔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本文感谢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杨晨辉、万秋旭、李雪雯的研究贡献)



1

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若干设想(下)

叶燕斐为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操群、洪卫、谭林单位为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

发展绿色金融,优化绿色投资环境,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壮大绿色经济新动能,可以有效对冲疫情影响,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此为下篇。
2

科技赋能淬炼银行金融创新“绿刃”

金磐石   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总监


中国建设银行领会监管政策,明晰发展方向,践行金融科技战略,利用新技术和大数据,设计并实施了从改革金融供给、加强风险防控,到搭建平台生态的一整套IT体系与业务应用场景,走出了一条赋能绿色金融的创新之路。

3

由典型案例看如何加强绿色信贷发展 

倪经纬   中国人民银行副研究员,就职于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分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为绿色信贷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树立绿色信贷理念确立了根本,是支持绿色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从支持绿色中国建设战略目标出发,为推动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急需进一步深化中长期顶层制度设计,更好发挥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战略支撑作用。
4

“绿天鹅”事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 

王遥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施懿宸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吴祯姝为中央财经大学-荷兰蒂尔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绿天鹅”事件给金融领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应通过事前风险管理,将可能发生的气候风险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其蜕变为“白天鹅”。从“绿天鹅”到“白天鹅”,这需要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以达到识别风险、控制风险,进而最大限度消除风险的目的。



分享至:

随便看看

绿色金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