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碳中和目标给世界带来了惊喜。虽然达标的具体路径未知,但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主体,中国的承诺将对全球能源经济带来深远影响。中国的排放规模、行业结构、资源结构都意味着要达到碳中和并非易事。彭博新能源财经对可能的达标路径及对全球的影响做了初步分析。
在9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在巴黎协定之后第一个长期气候目标,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这个目标仍然需要更多重要细节。比如有哪些碳中和的手段、是否同时包括境内和境外的中国相关排放、如何对待农业排放,以及是否有任何行业会被排除在碳中和目标之外。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排放主体,2018年占全球排放的28.6%。其中最大的排放部门来自电力及热力生产、工业和交通。工业排放已经在2012年达峰。电力及热力生产和交通部门的排放仍在增加,但随着低碳技术的成熟和推广,也将在未来十年达峰。要想在达峰之后进一步实现碳中和,中国需要加速推广成熟的低碳技术,并发展和推广新的技术,比如绿色氢气、碳捕捉与封存利用(CCUS)等。
电力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难度或许是各行业中较低的,但实现100%零碳发电仍然非常具有挑战性。彭博新能源财经的《2019年新能源市场长期展望》报告提出,中国煤电发电量将在2027年达峰。2050年,化石燃料电厂发电量(主要为燃煤和燃气电厂)仍占中国总发电量的25%。为解决这部分剩余化石燃料电厂的减排问题,中国需要采用多种手段,部署更多的可再生发电和核电,并结合CCUS、氢能和燃料电池等新兴技术。
其他行业的电气化要通过更多的零碳电源加以满足。这些电气化需求可以作为电力系统灵活性的重要来源,以平衡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需要能提供长时间跨度储能的技术,而这些技术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中国需要扩大这些技术的部署规模。
与发电行业相比,供热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难度较大。中国已经在居民和商业部门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工业热能的低碳转型则更具挑战性。中国已经着手探索各种方案,甚至考虑通过核能供热。
从2012年到2018年,工业碳排放量下降了14%。主要是由于能效提升,其次是受煤改气的影响,再生材料消费规模增加亦有作用。为实现碳中和,中国需要推进工业清洁能源转型。例如,通过清洁电力生产和回收铝、炼钢转用氢气、塑料生产使用生物基原料。中国还需探索在其他难减排行业部署CCUS技术,尤其是水泥行业,因为该行业通过供热脱碳的减排比例最高仅为50%。而上述技术部署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中国汽车电动化水平将快速提升,来自公路交通的碳排放量有望在2031年达峰。即便如此,2040年中国公路交通碳排放量仍将比2019年的水平高出7%。为了实现交通运输业的碳中和,中国不仅需要加快新能源乘用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尤其是重型卡车)的部署,还需转变人员和货物运输模式,提高效率。
航空和海运方面,除了短途航线之外,实现碳中和的技术选择仍非常有限。中国若能在生物燃料、氢气、航空和海运电气化等技术路线上取得任何进展,全球其他国家都将受益。
在居民供暖和重型卡车等领域,中国不断推进“煤改气”、“油改气”,以减少碳排放,也改善了当地的空气质量。政府力争在2030年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约8%提至15%。而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 203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比2019年增加67%,2040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将可能是2019年的两倍。“煤改气”、“油改气”将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但无法让中国实现碳中和。欧洲国家的经验表明,生物甲烷和氢气是实现长期气候目标关键的下一步。通过CCUS技术,天然气排放强度可大幅降低。上述三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带动天然气产业发展,实现低碳经济增长。
其他碳排放源方面,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用途活动碳排放量的核算是最值得关注的。中国解决农业排放问题的途径尚不清楚,但中国很可能通过林业和其他行业土地利用(FOLU)的负排放来抵消农业排放量。
中国向碳中和过渡的全球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计划细节及执行情况。如前文所述,如果中国扩大CCUS等新技术的部署规模,长期而言必然对全球有益。短期而言,中国承诺实现碳中和或许会对下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大会将于2021年11月在格拉斯哥举行,英国主办)前开展的国际谈判产生更大的影响。
中国在国际谈判中一直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参与国际谈判、制定相应目标的前提是发达国家的行动和援助。因此,当中国或其他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定义的发展中国家宣布重大目标时,有必要考虑这一前提。
中国目前最长远的能源规划只到2030年。中国气候政策的雄心可能在COP26提交文件中得以体现。承诺碳中和期限只是中国实现碳中和漫漫长路的第一步。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而言,未来一两年内,中国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首先,中国必须明确净零排放目标的范围,以及对 "碳中和"的定义。其次,在迈向2060年目标的道路上,政府需制定明确的中期目标。这才是全球排放规模最大的中国在未来40年稳步向碳中和目标迈进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