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碳交易市场>2060碳中和目标提出后的机遇与挑战>正文

2060碳中和目标提出后的机遇与挑战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讲话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本文将对讲话中应对气候变化内容进行阐释并作相关建议。

一、目标提出的意义


(一)是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层面具有历史性的雄心展现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长久以来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五项原则,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声,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全球行动。《巴黎协定》后,中国已从气候治理体系的“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不仅在自主贡献文件中提出了实际减排目标,体现了大国责任,更协调其他大国共同推进《巴黎协定》的签署。在后续的几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中国也逐渐成为国际气候谈判的关键推动力量。此次主动提出加强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在《巴黎协定》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减排目标,表明中国坚决维护《巴黎协定》、积极进行气候治理的雄心。


IIGF观点 | 2060碳中和目标提出后的机遇与挑战(图1)

图1 中国2015年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二)是对新冠疫情的全面反思


今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其程度远超想象。疫情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对全球经济也带来不小冲击。当疫情在欧洲和北美蔓延后,欧洲和北美股市出现暴跌。3月份美国三大股指发生了四次熔断,跌幅近30%,为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严峻的暴跌。VIX恐慌指数暴涨,显示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完全没有信心。OECD在今年3月发布报告,认为在乐观情景下,疫情会导致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仅为2.4%,相比去年下调0.5%;如果疫情延续到下半年,蔓延至欧洲、北美等其他地区,全球经济增长将会下滑至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总裁在3月G20财长会议上发布了该组织的最新预测,认为2020年全球经济将出现负增长。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是诸多因素综合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极端变化为病毒的变异、传播带来了有利条件,对人体健康、经济增长、社会发展造成威胁。主席的此次讲话,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新冠疫情的全面反思,不能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推动疫情后中国经济绿色复苏。


(三)是当前世界复杂局势下开展国际合作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因新冠疫情发生变化,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在中美关系不断恶化的当下,中国需在国际社会谋求更多和平发展的合作机会。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已成为全球共识。面对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主动提出加强《巴黎协定》下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并提倡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是开展疫情后全球合作的必然要求,更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振信心。这一新目标的提出,将有利于中国与各国开展气候合作。通过气候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紧密联系,同时助益于其他外交领域,逐步完善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探索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并与世界经济共同稳健增长。


二、碳中和目标提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一)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中国的气候行动一直备受国际关注。主动提出加强国家自主贡献以及碳中和 目标,是对国际社会关注的积极回应,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制定实施更有力度、更具长期性的减排目标,既有助于强化国内产业升级和环境治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在当前世界局势中通过推行气候外交谋求多方合作,与世界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 


(二)低碳和零碳行业将迎来发展利好机会


要实现碳中和,必须从排放端和减排端双向着手,才能按时按计划高效完成目标。从中国目前的碳排放结构看,能源和交通领域是碳排放大户,未来必须要大幅削减化石能源的使用,才能从排放端助力达成碳中和目标。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可再生能源未来发展迎来重大利好。中国在风电和光伏领域的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未来40年内风电和光伏的装机容量还将进一步扩张,以弥补化石能源淘汰带来的能源需求缺口。另外,氢能这类新兴绿色能源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窗口期。从减排端看,碳中和必须通过对生态环境产生负排放的项目进行抵消。诸如碳汇、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等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项目将迎来发展利好。


(三)低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迎来生存发展突破点


碳中和的宏大目标最终要落实到各个企业和项目上,这意味着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从能源使用、办公消耗、员工出勤等多角度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低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风电、光伏材料生产研发、设备制造、发电输电等将因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迎来旺盛需求。一些可再生能源企业可以探寻出补贴退坡后新的发展机遇。此外,因低碳绿色理念兴起而涌现的低碳咨询服务商将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碳中和咨询、碳资产管理等服务扩大市场规模,谋求企业生存发展空间。


三、碳中和目标提出对中国的影响和挑战


(一)对中国的经济、能源、技术、政策体系都是一次重大挑战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彰显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但从达峰到中和的30年间隔也意味着这一任务的艰巨。中国仍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碳排放总量较高,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依赖度仍较高。2019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7%。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在经济发展、能源结构、技术革新、气候政策等各方面都需要进行全方面深层次的改革,以实现科学的碳中和路径,对中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


(二)高碳密集型行业未来生存空间将大大缩小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中国节能减排工作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未来对碳排放的监管和减排政策都会趋于严格,碳排放成本增加,高碳行业的政策扶持也将进一步削减,这将大大压缩高碳密集型行业的未来生存空间,削弱行业竞争力。同时,高碳行业在未来面临的政策风险和不确定性将增加,资本市场对高碳资产的投资力度将降低,这将进一步加剧高碳行业资本运作压力,制约其规模扩张和现状运营。


(三)缺乏低碳意识的企业将失去竞争力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势必将影响未来中国的气候政策和减排政策。在减排力度加强的前提下,企业若仍缺乏低碳意识,不对自身碳资产进行合理管理,将减排成本最小化,或不提前对生产技术进行低碳化改造,则会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碳排放监管和日趋增加的碳成本,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低碳技术的应用虽然可能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不能在短时间内为企业带来收益,但从长期来看,未来的碳价格将成倍数增长,企业若不提前布局,在未来会面临较高碳履约风险。


四、政策建议


(一)制定具体碳中和路线图,按部就班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 


中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无疑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强心剂,但光有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的方法论和具体的路线图落实这一目标的达成。建议尽早研究制定具体碳中和路线图,按计划完成阶段任务,最终促成碳中和目标实现。目前正值“十四五”规划编制之时,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设置可执行的气候目标,尽快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为碳中和的实现争取更多时间和宝贵经验。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均衡,可先选取具有碳中和基础的城市进行试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并借鉴城市碳达峰试点经验,高质量完成试点碳中和目标,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在全国范围推行。


(二)加强碳排放MRV体系建设,为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准确数据基础


数据的准确性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基础,尤其是碳中和,一方面关系到碳排放数据的监测和报告,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对碳减排量的核准和抵消。因此,为高质量实现碳中和目标,建议完善和加强碳排放MRV体系建设,准确监测和报告各领域碳排放数据,否则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可能变成一个数字游戏。


(三)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充分发挥碳市场对实现碳中和的作用


碳市场作为一种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化政策工具,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运用。碳市场在中国也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对碳试点地区的节能减排、绿色低碳转型工作有明显促进作用。建议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步伐,对配套体制机制进行完善,适时启动全国碳市场现货交易,发挥碳市场服务国家经济低碳转型、优化能源结构及资源配置、培育低碳投资者的良好作用。


(四)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作用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金融业带来冲击,同时金融也是支持全球气候治理和地区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不论是发展氢能、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还是推动绿色技术改革与创新,亦或是开发碳汇等负排放项目,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建议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引导资金投入绿色低碳领域,帮助中国实现低碳转型发展和碳中和目标,与全世界一道创造更加绿色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https://www.imf.org/en/News/Articles/2020/03/23/pr2098-imf-managing-director-statement-following-a-g20-ministerial-call-on-the-coronavirus-emergency

[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作者:

洪睿晨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研究指导:

崔   莹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至:

随便看看